国公夫人荣宠记

漫步长安

> 国公夫人荣宠记 > 国公夫人荣宠记目录

第70章(1 / 1)

上一章目 录

先帝之死有蹊跷的事情一天之后在京中传得纷纷扬扬,百姓们都在相互私传,不敢高声议论。不过相比起过日子,皇家的那些事情传传也就罢了。可世家臣子不一样,这样的事情,那可是足以变天的大消息。他们奔走相询,脸色凝重,此事一旦为真,不知要掀起怎么样的波澜。没有人敢隐瞒,很快传到陛下耳中,他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。“传言从哪里传出来的,私议皇家之事,罪当诛!”帝王怒火,雷霆万钧,吓得殿中宫人全部跪伏在地,瑟瑟发抖。皇帝从宝座上站起来,背着手,怒气冲冲地出了宫殿。他满脑子都是那传言,心里知道空穴来风,必有影踪。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提到父皇之死,必是另有隐情。“查,给朕好好地查!”身为人子,就算只是一个传言,他都要彻查到底。何况那是他的父皇,堂堂一国之君,居然是被人害死的,传扬出去,他们皇家颜面何存?再说,若此事为真,害死父皇的人是谁?宫中戒备森严,是谁那么大胆,竟然敢谋害一个帝王?且父皇在位时,逆王已除,朝堂还算安稳,到底是谁有那样的心思和手段?最令他害怕的是,时隔那么多年,他们一直不知道父皇之事是人为。足可见那凶手隐藏极深,万一对方故技重施,用同样的法子对付自己,那自己如何能防越是这般想着,越是如芒在背。他脚步有些乱,原本是想去万福宫的。却不知怎么就走到皇贵妃的宫中,恰巧皇贵妃正在逗弄二皇子。二皇子还不会走路,只会依依呀呀地叫唤着。“臣妾不知陛下驾到……”皇贵妃看到皇帝,忙领着众宫人迎驾。皇帝一把扶起她,“爱妃快快起身,朕没让人通传。”他的眼睛看到摇篮中的二皇子,二皇子已长出几颗乳牙,正咧着嘴朝他笑。他伸出手指,去逗弄二皇子,不想二皇子白胖的小手一下子就握住他的手指。“呀……呀……”“他在说什么?”“许是在唤父皇。”皇贵妃笑着道。皇帝点点头,他记得皇后说过,大皇子一岁之前就会叫父皇。怎么二皇子都快一岁,还是不会叫人。还有二皇子到现在都不会走路,相反,大皇子将满一岁就能走了。说起来,似乎是大皇子要聪明些。“他可会走?”“还不曾,臣妾想着小孩子骨头软,过早让他走路好比拔苗助长,得不偿失。等他骨头长硬了,自然就会走了。”皇贵妃从小长在北郡,那里民风豁达,风俗多样,是往来商旅的必经之地。自小她就知道将要嫁进宫中,长辈们是按照一国之母的教养她的。父王曾说过,为后者,不光要贤,更重要的是眼光要远,见识要广。是以,父王常请人到府中,给她讲外面的风土人情,奇闻异事。这些话,是某一个部落的长者讲的。她说万物生长,自有天定,不可强求。物如此,人亦然。好比花儿什么时候开,什么时候落,什么时候结果,果子什么时候成熟都是有时节的。她还说,孩子幼年不需要过早行走,否则就是违背定律。就像错过时节的果子,难以长成,极易萎落。便是长成了,亦不如意。“你倒是不急,难道不想他事事先人一步吗?”陛下像是随意一说,还在与二皇子玩乐着。皇贵妃心一突,笑得更加明丽,“臣妾从没有那样的想法,臣妾只盼他能一生康安,太太平平的,此愿足以。”皇帝对她的回答有些满意,不急不抢的女人,他反而愿意多给恩宠。他的眼睛瞄到桌上的一个拔浪鼓,十分的精致,问道:“这小鼓倒是精巧。”“是臣妾的哥哥送来的,臣妾的哥哥此次进京,就是为给皇儿送生辰礼。只因怕引来别人的其它猜测,故而没有声张。哪成想他赶的时机不巧,还是落了别人的口实。”皇贵妃指的是上次有人请立太子的事情,赵家一派怀疑自家哥哥是冲着立太子的事情才进的京。她的语气中隐有一些埋怨,很是符合一个妹妹对自家哥哥抱不屈的态度。天子最是多疑,无论有能或是无能,城府深或是浅皆是如此。皇帝也不例外,他确实以为北郡王世子是为了立太子的事情才出现在京中的。当年若没有差错,皇贵妃就是他的皇后。他不信,北郡王没有想法。“行得正,不惧人说。朕心里有数,必不会让你受委屈。”“臣妾……多谢陛下怜爱。”皇贵妃见皇帝眉宇间始终有忧色,心知必是有事,若不然,他不会无缘无故不派人通传就到自己的宫中。但直到离开,皇帝都没有说其它的事情。她自然不会相问,恭送着他离开。他一走,她的脸色就淡下来。但愿哥哥此行一切顺利,能一举扳倒赵氏。赵氏可恨,夺了她的姻缘,夺了她的后位。她不过是想拿回原本属于她的东西,名正言顺。那边皇帝一出她的宫殿,便被太后派的人请走了。太后的心里又惊又惧,她不知道多年前的旧事居然被人翻出来。那件事情是她亲手做的,没有假别人的手,不可能会有人知道。而且给先帝看过诊的太医,她都派人密切监视着。当中那位曾提出先帝病因有蹊跷的太医,已被她秘密弄死了。那么到底还有谁,会知道当年的事情?她在殿中走来走去,心绪不安。当年她是被逼无奈,父亲说过,若是先帝不死,死的就是赵家上上下下。到时候她这个皇后就会被贬,打入冷宫,永远不能翻生。她气过、怨过。怨父亲当年糊涂,居然和安亲王合谋。但更多的是害怕,害怕被贬,害怕在冷宫中过一辈子。父亲说了,她有儿子。先帝一死,她的儿子登基,她就是太后,比皇后更加尊贵。是被贬还是做太后,让她取舍。她足足想了一天天夜,夜不能眠,最终同意。初时,她是忐忑的。但没人发现,她很快就稳了心神,一步一步地进行着。那段日子,她心里受过的煎熬,简直不敢回想。好在后来一切顺利,没有一个人发现。她的儿子顺利登基,她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太后。这个后宫,她为大,她可以完全做主,而不是以前还要顾忌到小姑子。先帝宠爱小姑子,事事以小姑子为先。她这个皇后往往都排在后面,更可气的,陛下临终把皇儿托付给小姑子,而不是她和她身后的赵家。幸好老天有眼,燕赤来犯,小姑子出征,一走八年。八年后回来,她已不是以前的她。便是让自己的侄女嫁给陛下,换掉小姑子订下的北郡王嫡长女,小姑子也不敢说什么。八年间,陛下与小姑子的那点情份早就淡了。而自己,是陛下的亲娘,是陛下最亲近的人。眼见着陛下进来,她忙上前,“陛下,哀家听说外面都在传,传你父皇的死有隐情。究竟是哪起子小人,敢这样私议先帝,让他英灵不能安息。”“母后,您先别急,朕已派人去查。”“这还查什么,分明就是包藏祸心之人的计策,意在乱人心,动摇朝纲。陛下,赶紧把人抓起来,斩首示众!”皇帝扶着赵太后坐下来,“母后,您别心急,造谣之人朕不会姑息,但事情朕一定要查清楚。“陛下……”赵太后心里急,不过若是拦着陛下不让查,怕陛下起疑心。仔细想想,自己当年做的事情除了父亲,没有第二个人知道,遂不停安慰自己。无论怎么查,都不可能查到自己头上。“也好,你得好好查查。一旦查出是何人作乱,必不轻饶!”皇帝亦是这般想的,陪赵太后用地膳,就离开了。而赵太后还是觉得不安,隐约感到事情不太对劲。但是这节骨眼上,因怕别人多想,她又不敢召父亲进宫。想着等两天,先静观其变。哪成想着,两天过后,没有等到有人被抓的消息,反而等到另一个传言。那就是先帝驾崩前,正在查当年安亲王叛乱的事情。而安亲王之所以谋逆,是因为幕后有人指点。这个指点的人,是安亲王的军师,不是别人,正是当时的赵太傅。此传言一出,举京震惊。赵家是太后和皇后的母家,堂堂的国丈,居然是安亲王的同党,怎能不让人震惊!陛下当朝摔了折子,折子砸在赵国舅的头上。赵国舅跪在地上,他哪里清楚父亲当年的事情,只能喊着冤,看着陛下震怒退朝。(北北)而后宫中的赵太后,两眼一翻,晕死过去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